五蘊
十二處 十八界
 
     
  简繁转换 - 简体  
     
  五蘊、十二處、十八界是佛家的萬有分類法,要義在「無我」,即「空」。
所謂「無我」指「沒有獨立自存,永恆不變的實體」。
「五 蘊」 - 
有情的組成
「十二處」 - 
心識生起所依的條件
「十八界」 - 
認識的由來

五蘊
蘊,積聚。蘊,舊譯五陰。
(一) 五蘊淺釋: 
  1. 蘊-物質
  2. 蘊-感受
  3. 蘊-表象,聯想
  4. 蘊-意志行為
  5. 蘊-意識,了(解)(分)別
   
(二) 五蘊分為二類:
  1. 一為物(色), 一為心(非色/名)
  2. 有情由物與心組成前一蘊是物後四蘊是心
   
(三) 從認識方面,可分為二類:
 
甲. 能認識的主體
乙. 所認識的對象
1.  
2. 蘊 - 所認識的物 世人執為我所
3.  
4.  
5. 蘊 - 能認識的我 世人多執之為我

十二處
處,義生長門。
有情以六根所依,六境所緣,根境相資,生起心識。
六根六境合為十二處,是心識生長之門,即心識生長之處
六根(眼耳鼻舌身意)乃六種感覺神經系統六境(色聲香味觸法)乃六種感覺對象
 
六根
六境
根(觸覺神經)
境(觸覺對象)
根(知覺神經)
境(知覺對象)
  (註) 如眼根之根,不是眼球,是一種俱視覺功能散佈眼球的物質,謂淨色,
即神經組織。
意根有統攝五根全體之用法境包括色聲香味觸五境

十八界
根對境生識
六根六境六識,合為十八界。界為因義,即種子,說明心識生起有種種條件,
以破一因。
 
六根
(對)
六境
(生)
六識
(了別)
眼識界
耳識界
鼻識界
舌識界
身識界
意識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