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 薩
 
     
  简繁转换 - 简体  
     
  布薩
 
  原為梵語,變成巴利語後,失卻梵語之原形。即同住之比丘每半月(十五日與二十九日或三十日)集會一處,或齊集布薩堂(即說戒堂),請精熟律法之比丘說波羅提木叉(別解脫,七眾所受之戒律)戒本,以反省過去半月內之行為是否合乎戒律,若有犯戒者,則於眾前懺悔。這使僧眾均能長住於淨戒中,增長善法和功德。又在家信徒於六齋日受持八齋戒,亦稱布薩。  
     
  此制度是源於印度吠陀自古以來之祭法,即在新月祭與滿月祭之前一天舉行預備祭,稱為布薩;祭主於此日斷食,安住於清淨戒法中,令身心俱淨。其後到佛陀時代,外道尼乾子等仍有集會一處,持斷食等四戒之作法;佛陀亦准許於僧團中用其行事,可知佛教之布薩即依此一習俗而來。惟若依佛制,則應唸誦全部之波羅提木叉;若遇八難等諸緣,僅唸誦其中之部分即可。故知為因應事情之緩急,說戒亦有廣、略之分別。
 
     
  布薩完畢時,應據《大智度論》卷十三而唸:「今日誠心懺悔,身清淨,口清淨,意清淨。受行八戒,是則布薩,秦言善宿。」 又或唸:「我某甲受行八戒,隨學諸佛法,名為布薩,願持此布薩福報, 生生不墮三惡八難。」
據圖殿秋吉旺曲寧波車開示,行布薩者宜唸:「今日誠心懺悔,身清淨,口清淨,意清淨。受行八戒,是則布薩,增長善法,宿於淨戒中。」
註: 「秦言」是秦朝的語言。
晉代時,有精通義學的西域(包括天竺)沙門來到中國,使佛法更為純正。為了便於中國人理解,在梵語辭彙下,有時會加上「晉言」、 「秦言」的譯語;如與中國風俗不同者,則附上「天竺」、「外國」 等注釋;若有深奧難解的術語,也往往附有小字的注釋。鳩摩羅什「手執胡本,口譯秦言」,曾兩度解釋音義,討論文旨,秦王姚興親自對比舊譯,驗其得失,與當時義學沙門慧恭、僧契、僧遷、寶度、慧精、法欽、道流、僧叡、道恢、道標、道恆、道悰等五百多人詳其義旨,審定譯文,然後才書寫下來。 所以《大智度論》中出現許多「秦言」、「天竺語法」之類的按語、字眼。印順法師認為是譯經者為方便當時的國人閱讀而夾注名相的慣例;而且這些夾注,不是鳩摩羅什「加筆」,也絕非鳩摩羅什個人獨出心裁的譯法,而是僧叡等人附加上去的 。
 
     
  布薩日  
  依經律所說,舉行布薩法之日有每月二日、三日、六日等諸說,所定日期 亦互有出入。
註: 【增一阿含經】卷十六 ─ 以每月之八日、十四日、十五日、二十三日、 二十九日、三十日(即六齋日)行布薩。
  《四分律》卷五十八 ─ 以一日、十四日、十五日為布薩日。
  《大智度論》卷十三 ─ 以一日、八日、十四日、十六日、二十三日、 二十九日為布薩日。
     
  後世大多每半月舉行一回,即每月十四日或十五日,與二十九日或三十日之兩日。  
     
  現今一般寺院,布薩之日期多非依古制,有每月初一、十五日舉行者,有 自擇時日者,亦有偶而行之或全然不行者。
 
     
  西藏則於每月十四/十五日、二十九/三十日之兩日而行。  
     
  白黑布薩 : 指白月最末一日(第十五日)及黑月最末一日(第十四日或第十五日,即晦日)兩度之布薩。於該兩日宣說戒經而令僧眾清淨。有犯戒者, 應於眾前懺悔。此乃律院之嚴制。 
 
     
  布薩護  
  梵語,指八關齋戒;乃在家之優婆塞、優婆夷於一日一夜受持八項戒法。  
     
  蓋令心清淨不作惡,稱為護;令身、口清淨不作惡,稱為戒。故「護」亦 可視為戒之別名。即在家之優婆塞、優婆夷於六齋日及神變月(三長齋月) 受持八齋戒而行布薩,稱為布薩護。
 
       
  八項戒法:
1. 不殺生(同五戒)
2. 不偷盜(同五戒)
3. 不淫(因為居住在寺院,故此須徹底禁慾,這與五戒中的不邪淫略有不同)
4. 不妄語(同五戒)
5. 不飲酒 (同五戒)
6. 不眠坐華麗之床
7. 不著香華鬘、不香油塗身、不觀聽歌舞(有時分拆為二戒:不香花鬘嚴飾 其身為一戒,不歌舞觀聽為另一戒。)
8. 不非時食(持齋,一日祇能進食一餐,時間限於日出至中午,這期間之外則不再進食,即過午不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