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 祖 壇 經》
弟子 法海 錄
 
     
  简繁转换 - 简体  
     
  「行由品第一」  
  1. 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2. 但持金剛經,即自見性,直了成佛。  
  3. 世人生死事大,終日祇求福田,不求出離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  
  4.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5. 無上菩提,須得言下識自本心,見自本性,不生不滅,於一切時中,念念自見,萬法無滯,一真一切真,萬境自如如,如如之心,即是真實,若如是見,即是無上菩提之自性也。  
  6.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7. 為說金剛經,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惠能言下大悟,一切萬法不離自性。  
  8. 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俱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  
  9. 不識本心,學法無益,若識自本心,見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師、佛。  
  10. 屏息諸緣,勿生一念,………,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麼”字其中之一的解釋是“細小”;“麼時”即“細小時間”,亦即“剎那”。正在這剎那),那個是明(指惠明)上座本來面目。  
  11. 與汝說者即非密也,汝若返照,密在汝邊……,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12. 蘊之與界,凡夫見二,智者了達,其性無二,無二之性即是佛性。  
  13. 得法之因,教是先聖所傳,不是惠能自智。  
     
  「 般若品第二 」  
  1. 摩訶般若波羅蜜是梵語,此言大智慧到彼岸,此須心行,不在口唸。  
  2. 自性能含萬法是大……。心如虛空,名之為大。  
  3. 心量廣大,遍周法界,用即了了分明,應用便知一切,一切即一,一即一切,去來自由,心體無滯,即是般若。  
  4. 著境生滅起,如水有波浪,即名為此岸,離境無生滅,如水常通流,即名為彼岸,故號波羅蜜。  
  5. 若無塵勞,智慧常現,不離自性,悟此法者即是無念。無憶無著,不起誑妄,用自真如性,以智慧觀照,於一切法不取不捨,即是見性成佛道。  
  6. 若欲入甚深法界及般若三昧者,須修般若行,持誦金剛般若經,即得見性。  
  7. 若開悟頓教,不執外修,但於自心常起正見,煩惱塵勞常不能染,即是見性。  
  8. 善知識,內外不住,去來自由,能除執心,通達無礙,能修此行,與般若經本無差別。  
  9. 般若三昧即是無念,何名無念? 若見一切法,心不染著,是為無念,用即遍一切處,亦不著一切處,但淨本心,使六識出六門,於六塵中無染無雜,來去自由,通用無滯,即是般若三昧。  
  10. 自在解脫,名無念行,若百物不思,當令念絕,即是法縛。  
     
  「無相頌」  
 
說通及心通 如日處虛空 惟傳見性法 出世破邪宗
法即無頓漸 迷悟有遲疾 祇此見性門 愚人不可悉
說即雖萬般 合理還歸一 煩惱暗宅中 常須生慧日
邪來煩惱至 正來煩惱除 邪正俱不用 清淨至無餘
菩提本自性 起心即是妄 淨心在妄中 但正無三障
世人若修道 一切盡不妨 常自見己過 與道即相當
色類自有道 各不相妨惱 離道別覓道 終身不見道
波波度一生 到頭還自懊 欲得見真道 行正即是道
自若無道心 闇行不見道 若真修道人 不見世間過
若見他人非 自非卻是左 他非我不非 我非自有過
但自卻非心 打除煩惱破 憎愛不關心 長伸兩腳臥
欲擬化他人 自須有方便 勿令彼有疑 即是自性現
佛法在世間 不離世間覺 離世覓菩提 恰如求兔角
正見名出世 邪見名世間 邪正盡打卻 菩提性宛然
此頌是頓教 亦名大法船 迷聞經累劫 悟則剎那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