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經裏面的數目字

简繁转换 - 简体

 
當我們看佛經時,會遇到一些「常見的數字(number)」:一(1)、十(10)、
五百(500)、千二百五十(1,250)、萬(10,000)、八萬四千(84,000)、億等各
種數字單位;以譬喻方式形容無限量多的有恆河沙數、微塵數,...,乃至
無量(
uncountable/不可數的)、無邊(unlimited/不受限制的)、無量無邊
(
infinite/即無限);形容的對象,可包括空間、時間、物象、教法等,例如
五百世、八萬四千佛塔、三億八千萬五百二十八斛、百千萬億那由他諸天
等,這些數字所表示的,真的是五百或八萬四千之數量嗎? 還是有別的意
涵在其中? 這與印度的文化有關嗎?

研究古印度的文化及歷史,可以知道印度人不太注重時間,所以古印度人沒
有歷史,佛陀在世時,印度尚是部落時代,大小國眾多,各有各的曆法。(
中國商周時代亦有許多部落,但曆法則同。)再者,古印度人的數字觀念也
非常差。

雖說"古"印度人的數字觀念非常差,他們卻重視宗教祭祀活動,為了精準
地確定祭祀儀式的舉行時間,需要對日月運行進行觀測,於是產生了最早
天文學。尤甚的是佛陀在說法時,亦提到宇宙的知識,例如太陽、月亮、星
星,空間等等問題。為了進行繁複的天文計算,印度人開始發展數學,他們
是世界上最早採用十進位計算的民族;在古代宗教經典中,常常出現難以想
像的"極大"和"極小"數字,例如在《夜柔吠陀》中就出現了「億」這樣的
大數目字。古印度人的數學思維不但達到令人驚歎的地步,有時他們的數字
更是建立在"無視時間與空間"上,所以印度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是名副其
實。

中國的歷史,是從古老五千年以前開始一直下來的,而印度史是十七世紀以
後,靠著英國以及東西方一批學者整理出來的。所以有些人要學梵文來研究
佛學或佛教史,那就是一個非常困難的事。中國唐宋以前的梵文,連一本原
經都找不到了。唐宋以後的梵文,有南印、北印、東印、西印、中印,五方
梵文竟各自有不同! 而現在的梵文,是十七世紀以後的梵文,當時翻譯過
來的梵文有不同,咒語的發音自然也有不同,這些古舊的梵文、梵咒,現在
影子都找不到了。所以說,用十七世紀以後,歐洲人整理出來的梵文,來追
查研究少數留下來南傳佛教的經本,並探討整個的佛法,可以說是難上加
難。例如【正法華經】之〈授五百弟子決品〉首部有一段長行與一段重頌,
內容為導師帶人入海採寶,參見《大正藏》卷
994下第11行至頁95中第28
行。但【妙法華經】相應之〈五百弟子授記品〉中則無此內容。同一類的經
而各有輕微不同,此情況有很多。這可說是眾生的孽力和佛經的劫數,一切
有其成住壞空的。所以讀經時,有時一定要從字義解,有時要從整個意思
解,也可說是各論因緣去看經,各自開悟各自得,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至於數字,雖然數字是表示數目的詞類,但很多時候數字並非指實際的數
目,而是一種虛數的用法,這種詞就稱為「虛數詞」。中國古籍中常見的虛
數詞就是「三」字。例如《論語》中的「三省吾身」、「三思而後行」、
「三人行必有我師」等。這些「三」都表示「多」的意思。《史記‧律書》
云:「數始於一,終於十,成於三。」 又《老子》云:「一生二,二生
三,三生萬物。」 在甲骨文見到的漢字結構,也常用「三」來表示多。由
此可知,古人用「三」來象徵多數的觀念,起源非常古老。除了「三」以
外,表示多數概念的虛數詞,還有「九」。例如九霄雲外、九合諸侯、九
牛一毛、九死一生等。

在兩位數字的虛數詞當中,最常見的就是「三十六」和「七十二」。這與古
代的占卜巫術、宗教觀念、術數之學、陰陽五行有關係。長期的流傳中,把
這兩個數字當成了俱有神祕的數字;例如《史記》提到古代封泰山的,有七
十二家、劉邦左股有七十二黑子、老子孕七十二年而生、黃帝與蚩尤七十二
戰、孫悟空有七十二變等。我們了解這種現象,才不會把虛數當作實數看,
附會式地企圖列舉計算了。

我們有了虛數詞的概念,對於閱讀佛典時所出現的數目字,就有辨識的敏感
度。最常見的算是「五百」和「八萬四千」了,從使用率來說,早期佛典中
「五百」比「八萬四千」更為常見。「八萬四千」表示多數,因數目字極
大,比較容易明瞭它的象徵意義,而「五百」表示多數,較不易引人注意。
 
  在這裏,我們暫時列舉一部分以供大家參考:
(1)
  「一時」這兩個字,倒是一個大問題,沒有一本佛經記載時間、年齡;一
時兩個字,拿白話文來解釋就是「那個時候」。那個時候就是那個時候,
那個時候也就是這個時候,所以這個「一時」很妙。
Not one hour不是一
個小時。在科學上的了解,時間是相對的,在佛法上時間是惟心,不是絕
對的。痛苦的時候,一分一秒卻有一萬年那麼長,幸福快樂的時候,一萬
年一百年,也不過一剎那就過去了。因此佛法已經點題了「一時」,就是
無古今,也無未來。
   
(10)
  「十」有時用作實數,有時這個「十」不是數字,若我們要把它看作數目
字,那就看錯了。在【華嚴經】裏面,「十」代表的是大圓滿。
   
三十三(33)
  三十三是實數,例如三十三天就是。
   
五百(500)
  等於中國廣東人常說之"幾百",何謂幾百,俗說"無三不成幾",即三百以
上才能叫幾百,所以四百、五百…是幾百,是一個籠統的數字。印度人之
「五百」常冠上時間單位,如佛經中之「五百生」、「五百世」、「五百
年」,用來表示長時間所用之語。【大方等大集經】提到五個五百年,即
釋尊滅度後,佛教的興衰演變劃分為五個五百年,它與正、像、末三時說
結合,成為佛法末法思想的基礎。
   
  再舉例:
 
爾時,佛前有七寶塔,高五百由旬。
 
據《大智度論》卷六十三載,佛入滅後五百年,小乘之異部雜出,而
五百部。五百部非指實數,是形容為數眾多之語。
 
《摩訶僧祇律》記載佛陀住在王舍城時,有一居士慷慨布施比丘各種
動物、奴婢:大施五百象、五百馬、五百牛、五百水牛、五百婢、
奴……諸比丘心生疑,往問世尊:「是淨不淨? 應受不受?」 從
這段文句中,出現的「五百」是個「數字」,所以,我們很自然地將
它解讀為:有各種供養物,數量都是一律「五百」。但「五百」在這
時候並非指實際的數目,而是一種虛數。
 
【法句譬喻經】內有
    -「五百人見佛光相」、「五百位盜賊」、「昔佛在世時,有五百
   客。」
  -「昔佛在舍衞國,國東南海中有臺,臺上有華香樹,樹木清淨。有
   婆羅門女五百人。」
  -「阿難白佛言:今此諸女,素有何德? 乃令世尊,就而度之。一
   聞說法,出家得道也? 佛告阿難:昔迦葉佛時,有大長者,財富
   無數,夫人婇女,有五百人。」
  -「爾時有五百比丘尼,別有精舍。」
  -「佛告天人:此有因緣,不從空生。吾當為汝,說其所由。乃往昔
   時,有五百年少婆羅門,共行入山,欲求仙道。」「佛告諸天人,
   汝之近世,雖為獸身,乃能戲笑,起作塔寺。今得生天,罪滅福
   興,今者復來,躬奉正教,從此因緣,長離眾苦。佛說是已,五百
   天人,即得道果。」
  -「佛告王曰:往昔有王,名曰惡行,治政嚴暴,使一多力五百(五
   百在這裏是人名),主令鞭人。五百假王威怒,私作寒熱,若欲鞭
   人,責其價數,得物鞭輕,不得鞭重,舉國患之。有一賢者,為人
   所誣,應當得鞭,報五百言:吾是佛弟子,素無罪過,為人所枉,
   願小垂恕。
   五百聞是佛弟子,輕手過鞭,無著身者。五百壽終,墮地獄中,罪
   滅復出,墮畜生中,恆被撾杖,五百餘世。」
  -「昔佛在舍衞國祇樹給孤獨精舍中,為天人龍鬼說法。東方有國,
   名鬱多羅波提。昔有婆羅門等五百人」
  -「諸比丘白佛言:五百梵志,及長者等,本行何德,得道何速?」
  -「昔有一國,名多摩羅,去城七里;有精舍,五百沙門,常處其
   中,讀經行道。」
  -「爾時村中五百人,聞說偈已,皆作沙門,得羅漢道。」
  -「時舍利弗、目連、迦葉、須菩提等,及波和提比丘尼等,各將弟
   子,去到他國。惟佛與五百羅漢,住崛山中。調達往至阿闍世所,
   與王議言:佛諸弟子,今已迸散,尚有五百弟子,在佛左右,願王
   明日,請佛入城,吾當飲五百大象令醉,佛來入城,驅使醉象,令
   踏殺之,盡斷其種。」
  -「昔有長老婆羅門,名薩遮尼犍,才明多智,國中第一。有五百
   子,貢高自大,」
  -「佛說偈已,重告王曰:乃往昔時,有二獼猴王,各主五百
   猴。」
  -「此小兒者,往昔作羅剎,卿作賈客大人,乘船入海,每輒流墮羅
   剎國中,為羅剎所食。如是五百世,壽盡來生,為卿作子,以卿餘
   罪未畢,故來欲相害耳。」
  -「昔佛在王舍城靈鷲山中,時與諸比丘千二百五十人俱。時摩竭國
   王,號名阿闍世,所領五百國,各有姓名。」
 
【長阿含】「遊行經」中內有:
    -(《大正藏》卷一)此那陀村……又,復有五百人命終斯生何處?
   時,五百隸車服色盡同,欲往詣佛。
   有五百乘車經過其邊,而不聞見。
   以新劫貝周遍纏身,以五百張疊,次如纏之。
   即將五百末羅及其家屬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立。
  -(《大正藏》卷二)富樓那……至西方輸盧那人間遊行,到已,夏
   安居。為五百優婆塞說法,建立五百僧伽藍(僧院),繩床、臥褥、
   供養眾具悉皆備足。三月過已,俱足三明,即於彼處入無餘涅槃。
  -(《大正藏》卷二)是時,波斯匿王邊有大臣名不奢蜜,高才蓋世,
   世人尊重。時,大臣便作是念:「此波斯匿王母年向百歲,今日命
   終。設當聞者,王甚愁憂,不能飲食而得重病。我今當設方便,使
   王不愁憂,亦使不病。」 是時,大臣即嚴駕五百白象,亦嚴駕
  匹馬,復嚴駕五百步兵,復嚴駕五百妓女,復嚴駕五百老母,復
   嚴駕五百婆羅門,復有五百沙門,復嚴駕五百衣裳,復嚴駕
   寶。予亡者作好大棺,彩畫極令,使妙懸繒幡蓋,作倡妓樂,不可
   稱計。
  -(《大正藏》卷二)舍瞿離比丘尼、奢摩比丘尼、波陀蘭遮羅比丘
   尼、迦旃延比丘尼、闍耶比丘尼,如此上首五百比丘尼等。各各於
   露地敷坐,飛在虛空,於虛空之中坐臥經行,作十八變……爾時,
   毗舍離城內有大將名曰耶輸提,將五百童子集普會講堂,有所講
   說。時,耶輸提及五百童子遙見五百比丘尼作十八變。見已,歡喜
   踊躍無量,各共叉手而向彼所。爾時,世尊而告阿難曰:「汝往至
   耶輸提大將所,而告之曰:『速辦五百床具、五百坐具、五百
   酥、五百瓶油、五百輿花、五百裹香、五百車薪。』」
  【法華經】內之
    -「如來壽量品」說釋尊自身也是在五百劫(【法華經】以五百劫來
   表示無法用數字計算的時間概念)的久遠歲月中常行菩薩道而成佛
     的。
  -五百弟子授記品」載,佛陀曾授記僑陳如比丘,謂彼當供養六
   二千億佛,然後成佛,號普明如來。其餘如優樓頻螺迦葉、伽耶迦
   葉、那提迦葉、迦留陀夷、優陀夷、阿㝹樓馱(又名阿涼樓馱,即
   阿那律)、離婆多、劫賓那、薄拘羅、周陀、莎伽陀等亦皆曾蒙受
   成佛之授記,且同號為普明如來。然經中未一一列舉五百羅漢之名
     字及其具體事宜。
  《四分律》中列有三百四十八戒,其他律典亦無超過五百戒者。所
以,有些律典就以「五百戒」表比丘尼俱足戒的概數,相較多於比丘
俱足戒之意。很明顯地,此處的「五百」不是個實數,都是形容「很
多」的意思。
   
千二百五十(1,250)
  例如經云:「與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 大部分佛經都提到這兩
句話,不論佛陀在那裏說法,都是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難道都是出
家和尚聽法嗎? 它這裏祇講和尚,沒有講居士多少人,男眾多少,女眾
多少。雖然,有些佛經記載佛說法的時候,有無量菩薩、天龍八部、非人
等‧‧‧在場,但這一千二百五十個佛弟子,是佛陀走到那裏便跟到那
裏,這是基本的弟子、基本的隊伍。為甚麼祇談及這一批人呢? 因為佛
陀出來傳法以後,第一批吸納的弟子是最難降伏的學生,所以常常帶在身
邊! 這些與佛常常相處的大比丘僧,其實是一千二百五十五人,因另外
還有五個人是零數免去了。舍利弗、目犍連、三迦葉,當時皆是俱有影響
力的宗教領袖,有自己的信徒。「三迦葉」是三兄弟,長者名優樓頻螺迦
葉和他的弟子共五百人,其兩位弟弟,伽耶迦葉及那提迦葉各有二百五十
人,共五百人,合計一千人。舍利弗在佛沒有出來說法之前,已經是大老
師了,跟他的有一百個徒眾。有神通的目犍連尊者,他的年齡也比佛陀大
幾歲,也在傳教,他也有一百個基本徒弟,徒眾共二百人,另加耶舍長者
子朋黨五十人。佛陀這六個弟子皈依了以後,他們帶領自己出家修道的學
生,一起皈依佛,才變成了這一班人,再加最初五比丘,總共一千二百五
十五人。他們是常隨眾,盡佛的一生,追隨佛之左右,一直到釋迦佛陀入
涅槃後才離開,故一千二百五十人是就整數而言的。
   
萬(10,000)
  例如「萬行」,萬是表示無窮無盡地,拿一個萬字來作代表。中國字有些
是指確確實實的數目,有的就用那個數目代表一個意義。比如說【華嚴
經】裏邊,每講任何一個法,不講則已,一講就是十個,十是表示圓滿,
最周全的意思。萬字也是這樣,萬行就是一切菩薩行的菩薩道,萬是代表
一切的。
   
八萬四千(84,000)
  此乃數量極多之形容詞,又作八萬。例如煩惱種類極多,喻稱八萬四千煩
惱、八萬四千塵勞。佛陀所說之教法及其意義至為繁複,故亦總稱八萬四
千法門(或八萬法門)、八萬四千法藏(或八萬法藏)、八萬四千法蘊(或八
萬法蘊)。所以佛經上這裏八萬四千,那裏八萬四千,等於中國杭州人說:
「木老老」,多得不可數的意思。印度人說「多得很」就是八萬四千。很
明顯的,「八萬四千」也不是個實數,祇是意味無限量的意思。
  據【觀無量壽經】載,阿彌陀佛有八萬四千相,一一相皆悉莊嚴美好,
可放出八萬四千光明。
  無間地獄縱廣約為八萬由旬,其生苦之具亦有八萬四千種,故亦稱八萬
地獄。
  【長阿含】「遊行經」中內有一大段經文描述善見王建造法殿時,壯觀
殊勝的場景,一連串使用了許多次「八萬四千」這個數字。例如:
八萬四千輛車載金來詣拘舍婆城……。時,善見王有八萬四千象……八
萬四千馬……八萬四千車……八萬四千珠……八萬四千玉女……八萬四
千居士……八萬四千剎利……八萬四千城……八萬四千殿……八萬四千
樓……八萬四千床……八萬四千億衣……八萬四千種食……。
  爾時,世尊復告阿難:「且置北方大俱盧洲,天主帝釋有大層臺。其臺
依止八萬四千眾妙寶柱。一一寶柱,籠以種種天青琉璃妙寶珠網,佈以
金砂灑以香水。此臺周匝八萬四千妙寶窗牖,一一窗牖,垂以種種天青
琉璃妙寶珠簾,佈以金砂灑以香水。此臺復有八萬四千眾妙寶敵,一一
寶敵覆以種種天青琉璃妙法珠網,佈以金砂灑以香水。假使若有諸善男
子或善女人造妙層閣高廣嚴麗,似天帝釋妙寶層臺,奉施四方大德僧
眾。汝意云何? 是善男子或善女人由此因緣,彼所生福寧為多不?」
阿難白佛:「甚多! 世尊!」
   
恆河沙數
  比喻為無數的意思。
   
微塵數
  亦比喻為無數的意思,但比恆河的沙數多,因空間中的微塵自然比恆河的
沙要多出很多。